擷一顆珍珠

在歷史的深海裡

撰文者:呂慈涵 2005/4/2

 

•   尋覓一處偏遠的天主堂

 

  多年來在我的家庭渡假行程中,總會刻意安排去尋訪各地天主堂的習慣。偶爾是在車

水馬龍的都市叢林裡,發現深居的天主堂;有時則是在偏遠的鄉間,踏尋半隱居的堂口;

更有的是在山林幽邈間,好不容易發現一處久久無人來訪的教堂。

  常常望著天主堂門口,在剝落的油漆中依稀可見的:「耶穌愛你」等字眼。除了五味

雜陳難以言喻外,我總是努力的想像著 ---- 教堂裡的座凳,曾經是座無虛席的;講經臺上的

聖言,曾是鏗鏘有力的啟迪著人心;祭臺上毫無保留的聖體聖血,更是餵養了無數個渴慕

的心靈。我甚至織夢般的想著,曾經有位年輕的媽媽懷抱著她那剛出生的小孩,在這神聖

的殿堂裡領受聖洗;或,更有老者在此圓滿的交托一生,心悅臣服的把今生的「終」,在

逾越的復活奧蹟中,換來永生的「始」 …….. ,無數個臺灣人生命的光,就在這一刻,乍

現無遺。

  回首來時路,眼前的步履唯艱。盼,聖堂裡白了頭的長者,能為後繼零落的年少腳步

,詠嘆一曲「教會呀!吾土、吾民」。

 

  •  不只是一張照片

 

  多年前,曾在一個客家聚落的地方文史工作室裡,發現一系列的「五○年代客家村,

天主教傳教照片展」。在一幅幅看似老舊的照片中,我驚訝的發現這簡直就是本地教會蓬

勃期的「傳教紀錄史」,大有傳教及本地化的學問在裡頭。

  我曾看見過一幅「抬棺送葬」的珍貴鏡頭,照片中有十二位壯丁抬著傳統大木棺,木

棺前有客家「八音團」和「大鼓」,木棺後有披麻帶孝的後生;在這樣一個隆重的送葬隊

伍的最前方,竟然是一位身著祭衣的外籍神職人員,沿路搖著馨香爐、灑著聖水,領著一

群純僕的鄉民,送一位客家親友去與基督作永恆的會面。

  照片中,我還曾看到一位外籍修女蹲坐在喪家的白布簾裡,手持針線幫忙縫製喪服 …

。我試圖的想像這位外籍修女在文化適應上的心路歷程,也看到了傳教士們當時在本地傳

福音上,竭盡所能的讓自己脫胎換骨。

  我知道,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張照片;更是一段奮鬥史,也可能是一段沉寂無語的傳教

記憶。就在我正準備拿起相機拍照時,卻被制止了,只聽到工作室的工作人員冷冷的留下

一句話:「這是鄉公所交給我們保管的,現在已屬於政府的資產 …. 」。見著這位工作人員

遠去的陌生身影,我不禁有一大串的疑問在心頭縈遶:這些記錄歷史的照片怎會留入鄉公

所的管轄?是教會有意識的捐出去?還是不小心流落田野?現今到底還有多少珍貴的記錄

是被塵封,無人聞問?教會在大談福傳的同時,難道不知到要「鑑古開今」嗎?

  我始終在尋找,尋找更多更多屬於地方教會的記憶與記錄,試圖在這些記憶中再次喚

醒基督徒生命中的「福傳基因」。

  我始終在找尋,找尋一張又一張的照片;因為找著後,照片就不再只是一張照片。

 

  •  對「聖言會 O.T.P 團體」的寄盼

 

  因為有國際文化交流的福傳美意,所以聖言會有了 O.T.P 陶成團體。感謝這二十餘年來

,有著一批批抵臺投身的年輕弟兄們,以多元的文化特質豐富了臺灣地方教會,在「地方

」 與「普世」之間扮演了「橋樑」的角色。

  一個傳教修會重要的使命之一,便是:建立地方教會。而地方教會的培植,必需先是

在歷史的脈絡中出發與反省,而後著力於現今的社會生活與議題當中,讓「天主的國」昭

示於民。

  在「鑑古」與「開今」間,猶如「聖言」降生與臨在、貫穿;這是建立當今地方教會

所深切渴望的另一種「橋樑」。

 

  福傳歷史之於教會,如深海裡的珍珠,需溯源擷取;

  教會歷史之於福傳,一如炭上火苗,復燃需及時;

  莫忘,在地方教會的來時路上,許一個福傳的未來。

  願以此與「聖言會 O.T.P 團體」共勉之。